以前帶過一個特殊孩子,不管大小事,都是媽媽出面處理,幾乎感受不到爸爸的存在,對女孩毫不關心。我一直以為爸爸對這個家庭不負責任,對家人很疏離,沒想到後來發現,爸爸對於聰明的弟弟超級寵愛,三不五時就會送早餐、送外套到學校來給孩子,還會主動跟老師聯絡、討論弟弟的學習狀況,完全滿足弟弟的所有需求和喜好。
我那時候才發現,原來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也有差別,那爸爸不是沒有愛,而是把所有愛都給了弟弟。
上次去演講時,有一位媽媽也有同樣的感受,先生對於兩個孩子超偏心,只疼愛弟弟,卻對特殊的哥哥不聞不問,甚至嫌棄,覺得他能力差,媽媽看到哥哥被冷落實在很心疼,孩子雖然不會說,但是會故意欺負弟弟,媽媽覺得兄弟之間的衝突,是因為爸爸的偏心引起的。
我跟媽媽說,「我們不要去執著在爸爸對哥哥疏離的這個點上,他也不是對這個家不用心,想想他至少疼一個,在我們帶特殊孩子去復健就醫的時候,他還能幫忙帶弟弟,如果想著夫妻分工合作,是不是會比較好一點?」
現在想想在妹妹小時候,工程師常常得6點多就送兒子們出門去上學,接著到新竹去上班,晚上接哥哥們回家,都已經是晚上9點,我和妹妹都準備睡覺了。所以妹妹的復健、就醫、接送上學都是我負責,妹妹的狀況只能透過我的口述,他沒辦法真實感受妹妹的辛苦和障礙。因為相處時間少,妹妹跟爸爸比較疏離,說他不疼妹妹,說他偏心是不太公平的,有時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跟這個孩子相處。這是特殊孩子家庭常見的狀況。
每次帶妹妹去醫院看醫生回來,我一定轉述醫生的意見、檢查報告結果,讓他從醫生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狀況、跟他討論妹妹的現況和未來,讓他知道妹妹遇到的困難和將來要面對的問題。看到他對妹妹的方式不對時,我會趁我們靜下來聊天時提醒他。我們常安排假日出門,儘量製造他們父女相處的時間。如果爸爸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相處,我們不要只是嫌棄他,給爸爸一些方法,像是可以請爸爸每天牽著哥哥走路去便利商店買個東西,幾分鐘也好,製造父子獨處的時間,讓哥哥有獨自擁有爸爸的機會。
能夠同甘共苦的伴侶真的不容易,尤其是特殊孩子的家庭,承擔了更多的壓力。換另一個人,不一定能做得跟工程師一樣好,願意每天在學校外面等哥哥們放學1~2小時真的不容易,換作是我我也做不到。所以我不會執著在一個點上,要求他一定要做到跟我對等。
夫妻的付出沒辦法度量,每個人能做的事情也不一樣,互相體諒和適時的提醒很重要,如果只剩斤斤計較,婚姻可能走不下去。
在親子天下的專訪中看到陶晶瑩說的一段話,我覺得很有感觸,她說:「如果總是執著於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小點上,你可能就會失去這個人。」「你慢慢就會知道,人生其實就追求一個平衡的狀態,現實世界不是偶像劇,當你了解自己定位之後,就不會去衍生不必要的麻煩─不會去找老公麻煩。」
多看另一半有做的事,常常說出心裡的感謝,他就會願意做,甚至做更多,可是如果只看對方沒做的,不斷的嫌棄和吵架,他就會連原本有做的都不做了。
照片來源:Vocal Shen的青海甘肅旅行